修復土壤站上風口,微生物肥料發揮大作用
2021-06-03 來自: 吉林三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972
長期以來,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高強度、反季節、連作種植普遍,中國的土壤狀況已不容樂觀:抗旱抗澇能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養分失衡、酸化、板結,土傳病害不斷加重、鹽離子濃度升高等,不但使農民的收益受到影響,還影響了我們的食品安全。
近年來,減肥增效、綠色發展、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等頻頻出臺,標志著政府對這場綠色革命的重視和決心。無論是土壤修復的需要還是政策導向,都讓一個產業迎來爆發的機遇,那就是微生物肥料產業。
2018年1月29~30日,由微生物肥料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微生物肥料技術研究與推廣交流大會在河北保定舉辦,會上深入剖析了微生物肥料在生產和推廣中面臨的困難,也展望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機遇。
修復土壤 站上風口
誰也不能否認化肥是中國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但多年來不合理、不科學地施用化肥,已經為我們的土壤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據農業部公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全國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地),中國一至三等地的面積為4.98億畝,僅占27.3%;四至六等地8.18億畝,占44.8%;而七至十等地有5.10億畝,占27.9%,將近1/3。“不僅如此,中國的土壤區域問題也十分嚴重。”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處長馬常寶說。由于高強度、粗放式生產方式導致東北黑土區表土流失嚴重,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表層平均每年流失0.3~1厘米,有機質由開墾之初的3%~6%下降到目前的2%~3%;南方土壤酸化問題突出,據監測,南方14個省土壤的pH值6.5以下的酸性耕地比重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52.4%擴大到65.4%,土壤保肥性能下降、重金屬活性增強、微生物群系被破壞;還有西北土壤的鹽漬化、華北土壤的板結化以及長江中下游區土壤的污染等。
提高質量,修復受損土壤顯得非常迫切,正是這樣的需求壯大了微生物肥料產業的發展。研究證實,微生物通過生物吸附、生物鈍化等途徑,降低污染危害;通過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容重、水穩性團粒結構等,改善土壤生物肥力結構、有益有害菌種平衡;降低土壤污染,通過生物積累和生物轉化,降低重金屬含量。
微生物肥料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孟慶偉認為,除了土壤修復,提高肥料利用率也是微生物肥料的重要作用。有些菌劑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營養元素的含量,還可以提高一些土壤酶類活性,有利于土壤中養分的轉化,方便植物的吸收利用。
微生物肥料還可以增強植物抗性。有些生物菌肥在土壤中大量生長繁殖,聚集在作物根部形成優勢菌群,在其自身生長的同時,改善周圍的環境,提高植物體的抗逆性。如菌根真菌在土壤中大量生長,菌絲吸收大量的營養元素,還存儲大量的水分,有利于作物抗旱。山東土木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驃告訴記者。
土壤環境改善了,植物吸收營養充足均衡,抗旱抗病能力提高,農產品品質自然也就高了。據研究報道,施用微生物肥料后,蔬菜的硝酸鹽含量可下降25.4~44.3毫克/千克,比對照降低21%;維生素C、糖分含量均增加10%。科學家還在黃瓜、番茄和韭菜上施用微生物肥料,發現這三種蔬菜的含糖量增加10%,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分別增加20%和17%以上;粗蛋白、鉀、維生素C含量均增加11%,總有機酸含量降低9%,亞硝酸鹽含量降低8%。有些微生物還可以在土壤中釋放生長素、吲哚乙酸、赤霉素等,能夠調控作物生長,進而提高產量。
可以說,小小微生物發揮的作用很大。